东华大学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和推荐单位的要求,现将东华大学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51224日至201612日。

任何人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以真实身份书面向学校提出,并注明有效的联系方式,匿名异议将不予受理。

 

联系人:陈

话:67792023

 

附件: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共5项)

 

                          科研处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获推荐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共5项)

1杂化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其高感性酯纤维开发关键技术

2干法纺聚酰亚胺纤制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3苎麻生态高效织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4高性能盖材料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5、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新生产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化开发

 

项目名称

杂化功能材料设计制备及其高感性聚酯纤维开发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纤维加工技术与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交叉学科领域。为满足市场对兼具抗菌、阻燃等特殊防护和舒适亲肤等健康功能的高值化聚酯纤维的迫切需求,项目分别在聚酯的聚合、纤维成形和织物后整理过程中,通过纳米杂化技术制备并引入功能组分,形成了贯穿其产业链的三个关键技术发明点:

1)纳米杂化功能聚酯原位聚合关键技术。发明溶胶原位聚合和可控原位氧化-还原制备技术,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分散性、高功能性和低引入量的抗菌功能杂化聚酯,应用于熔体直纺和切片纺生产功能聚酯纤维。(2)具有可控形态和微纳结构的功能杂化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成功制备了形貌可控、性能稳定、功能持久的杂化材料,应用于多功能纤维和后整理功能织物的开发。(3)高感性功能聚酯纤维纺丝加工关键技术。通过纺丝理论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实现了聚酯纤维的高感性、多功能性与可加工性的统一,成功开发了细旦、异形、多功能复合(抗菌阻燃、抗菌防紫外、抗菌凉感等)聚酯短纤、长丝及复合纤维。

项目授权专利15项;发表专著1部、论文20余篇;作特邀报告20余次。开发了四大系列十四类产品,注册迪纳、库思玛、酷魔丝等自主品牌,并在国内外知名品牌得到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发明技术还可延伸应用到其他化学纤维体系。项目引领聚酯多功能纤维的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开发模式提升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示范效应。

客观评价

1)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项目编号0852nm00300)”的专家验收意见:“在纳米抗菌功能材料和功能树脂的制备、功能纤维成型、针织产品的结构设计及后整理等方面具有整体创新性,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产业链整合、工程化开发和产品市场化方面具有示范作用,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相关抗菌检测报告

抗菌凉感功能聚酯短纤维(产品名称:抗菌库思玛)。检测机构:上海SGS检测中心;检测方法标准:AATCC 100-2004;检测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减少率>99.9%

抗菌纯聚酯纤维(涤纶)针织物。检测机构: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方法标准:FZ/T 73023-2006;检测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99%(标准值≥80%)、大肠杆菌抑菌率95%(标准值≥70%)、白色念珠菌抑菌率98%(标准值≥60%),符合《抗菌针织品》AAA级。

3)项目负责人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纤维和抗菌产业大会上作邀请报告20余次。201168-10日,应日本纤维学会邀请,在东京举行的纤维学会和化学年会上,作为唯一的国外嘉宾,应邀做题为“杂化纤维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构筑(Structure Design &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of Hybrid Fiber Materials)”的大会特邀报告。

4)获奖情况

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发明成果分别在功能性短纤维和长丝领军企业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复合纺纤维代表企业太仓荣文合成纤维有限公司以及纳米材料专业生产企业上海康必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得到全面应用。形成了“从功能杂化原料至终端功能纺织品”的一条龙产业联盟和研发应用平台,开发了四大系列十四类抗菌、阻燃等多重健康防护功能聚酯短纤维、长丝、涤锦复合超细纤维、针织品等,受到市场青睐。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一种新型含银PET基复合材料及其原位组装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010513405.7

2.具有抗菌功能的多糖类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0710037435.3

3.一种抗紫外、抗菌、阻燃涤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200910184331.4

4.一种超爽凉感保健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ZL200910196358.5

5.一种含银PET基复合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010513411.2

6.一种抗菌涤锦复合超细纤维及制备方法(ZL200910114954.4

7.多功能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ZL201310002130.4

8.一种抗紫外、抗菌、导湿型涤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200910184329.7

9.用于生产阻燃抗菌隔音装饰布专用纤维的生产方法(ZL201010299834.9

10.一种咖啡聚酯多功能纤维的制造方法(ZL201010605398.3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一完成人:朱美芳(东华大学),项目负责人,提出总体研究发明思路和科学技术方案,对技术推广进行指导。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12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第二完成人:孙宾(东华大学),主要负责功能杂化材料的设计、原位制备等研究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12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第三完成人:杨卫忠(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多重功能聚酯短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第四完成人:周哲(东华大学),主要负责功能杂化材料的制备、功能纤维成形加工等研究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2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第五完成人:谈辉(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多重功能聚酯长丝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第六完成人:全潇(太仓荣文合成纤维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功能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的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内容》栏中所列第3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第二完成人孙宾,与第一完成人合作承担完成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并合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含银PET基复合材料及其原位组装制备方法和应用”等,共同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第三完成人杨卫忠,与第一完成人合作承担完成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负责抗菌功能杂化材料及聚酯短纤维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共同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第四完成人周哲,与第一完成人合作承担完成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高感性纳米复合功能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应用”,并合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具有抗菌功能的多糖类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等,共同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第五完成人谈辉,与项目第一完成人及团队合作共同承担完成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纳米特种功能涤纶纤维及制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共同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第六完成人全潇,与项目第一完成人领衔的东华大学团队合作开发抗菌功能涤锦复合超细纤维、银基和铜基抗菌聚酯长丝等产品,共同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到

  

项目名称

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推荐单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是实现聚酰亚胺纤维材料产业化的重要创新。

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性能纤维,聚酰亚胺(PI)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且耐热性和耐辐照性能十分突出,使得该纤维在空间探索、高温、放射等苛刻环境中比其他聚合物纤维具有更大的优势,是国家亟需的材料之一。PI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但大多难溶解、不熔融,产业化技术难度大。PI纤维率先由奥地利Lenzing公司商品化(P84®),长期处于垄断状态,因此,实现PI纤维的国产化刻不容缓。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财政部多次发文,鼓励PI纤维的研究开发,国家“十二五”及“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明确将加速PI纤维的产业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目前国内外生产PI纤维均采用湿法纺丝技术路线,生产流程长、溶剂回收能耗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们采用环保高效的干法纺丝技术,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PI纤维的成形理论,实现了工艺及设备的技术集成,建成了国际上首条干法纺PI纤维1000 t/a级生产线。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理论创新:首次提出并建立了 “反应纺丝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前驱体纤维在干法纺丝成形过程中伴有部分环化反应的新机制,建立了干法纺丝成形动力学模型及纤维凝聚态结构调控方法,攻克了初生纤维制备不稳定的难题;

2.技术突破:颠覆了传统PI纤维成形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的生产方式,建立了干法纺丝制备PI纤维的新技术。采用共聚、复配添加剂、控制反应速率等手段对聚合物分子结构有效调控,合成了高分子量高均匀性的纺丝浆液;建立了原丝稳定化制备的关键技术,发明了环化-牵伸一体化的后处理方法,实现了溶剂的高效回收和纤维的稳定生产;

3.设备集成:自主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干法纺PI纤维的成套技术与关键装备。攻克了聚合-均化-干法成形-集束-环化-牵伸等工序间工艺与装备的同步协调等难题,实现了纤维高温固化成形和环化过程的高效匹配。

本项目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反应纺丝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国家专利授权26项,发表论文40篇,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I纤维制备技术体系。

与国际水平(P84®)相比,本项目生产的PI纤维断裂强度提高了10%,耐温稳定性高100°C,原材料成本是前者的1/3。本项目产品已成功用作耐高温滤材,对治理因燃煤、水泥生产、垃圾焚烧等工业所产生的PM10PM2.5等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消防官兵真人实验证实,本项目所制备的防护服,在火焰中不燃烧、不熔融、无烟雾,优先应用于消防服防护领域该产品成功通过了航天航空和太空飞行服等特种防护领域的试用评估,确定使用在某型号战术导弹的内绝热层上,并在核设施电缆护套、飞行器回收线缆等领域进行应用评价。这些制品已累计新增产值60,171万元、新增利润7,669万元。

耐热型PI纤维的成功产业化,有效推动了高性能纤维国产化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国外多年的垄断,以高技术水平和明显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目标产品聚酰亚胺纤维已实现产业化,产品质量稳定,并成功应用于袋式除尘领域,扭转了我国袋式除尘器高温、高端滤料依赖进口纤维的被动局面;聚酰亚胺纤维还应用于高温输送带、毛毡、同步带等领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寿命并降低使用成本。同时,纤维在航空航天阻火材料领域实现了应用,极大的推动了航空航天领域阻燃材料的快速发展。因聚酰亚胺纤维卓越的保暖、抗菌、阻燃性能,其在特种防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目前,本项目产品得到了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邦滤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元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蓝天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威尔克工业纺织(嘉兴)有限公司、苏州意诺工业皮带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凯芙拉毛毡制品有限公司、佛山市卡玛工业高温毡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天龙亿达实业有限公司、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常熟市宝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等下游用户的一致好评,打破了国外对聚酰亚胺纤维的垄断和封锁,推动了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的进步和产业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制备聚酰亚胺纤维的方法中国201010146335.6

2发明专利一种改善聚酰亚胺纤维可纺性和后加工特性的方法中国201110118359.5

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化的聚酰亚胺纤维牵伸方法中国201210494009.3

4发明专利一种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中国201110354569.4

5发明专利一种聚酰亚胺异形纤维的制备方法中国201110166264.0

6发明专利一种含苯并咪唑单元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中国201210011260.X

7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中国200710172249.0

8发明专利一种对含溶剂的聚酰胺酸类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确定方法中国200810207242.2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聚酰亚胺纤维卷绕机中国201220639115.1

10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聚酰亚胺纤维纺制固化区的溶剂回收装置中国201320495393.9

  

  

主要完成人

  

1.姓名:张清华

排名:1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项目“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的技术总负责人,对第12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贡献,主要负责“反应纺丝”方法的建立,高分子量、高均匀性聚酰亚胺纺丝浆液的制备,“环化-牵伸一体化”技术的工艺设计和生产实践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第一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110118359.5ZL201110354569.4ZL201110166264.0等;

  

2.姓名:王士华

排名:2

职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为本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对第12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贡献,主要负责项目的生产设备与工艺的匹配设计与研究、土建工程设计与实施等,参加了聚合物的合成、纺丝工艺的开发、“环化-牵伸一体化”技术的工艺设计等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第二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110354569.4ZL201210494009.3等;

  

3.姓名:詹永振

排名:3

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23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主要负责本项目设备的开发,包括纺丝溶液聚合釜、环化-拉伸一体化装备、后处理等设备,以及设备的匹配和成套化等;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210494009.3ZL201210494008.9ZL201120072152.4等。

  

4.姓名:陈大俊

排名:4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2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主要负责本项目干法纺丝工艺研发,针对聚酰亚胺纤维纺丝过程伴随环化反应的特点,建立了干法纺丝动力学模型,有效指导纤维的高效生产;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110354569.4ZL201110166264.0ZL201110118359.5等。

  

5.姓名:陶明东

排名:5

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23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主要负责纤维纺丝工艺和设备的研究,针对聚酰亚胺纺丝浆液的特点,开发出适用的工艺参数;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210494009.3ZL201210494008.9等发明专利。

  

6.姓名:郭涛

排名:6

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23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主要负责项目纤维环化工艺研发,系统探究了泵供量、挤出速率、热风温度、纺丝速度及牵伸倍数等因素对初生纤维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并优化了纺丝工艺参数等;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110118359.5ZL201120072152.4等。

  

7.姓名:董杰

排名:7

职称:博士生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12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主要负责项目纤维环化工艺研发,借助同步辐射技术,实现了聚酰亚胺纤维凝聚态结构的调控,开发出“环化-牵伸一体化”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授权专利:ZL201110354569.4ZL201210005005.4等。

  

8.姓名:赵昕

排名:8

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12项创新内容做出贡献,主要负责高分子量、高均匀性聚酰亚胺纺丝浆液的工艺研发,在研究中创造性地制备出聚酰亚胺聚合所用的复配添加技术,制备的纺丝浆液分子量更高、分布更窄;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

  

9.姓名:苗岭

排名:9

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3项创新内容做出贡献,主要负责聚合物浆液的合成,选择了多种聚合路线和几种单体,系统分析了聚合物的组成、合成工艺等条件对聚合物溶液性质的影响;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

  

10.姓名:陈斌

排名:10

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第2项创新内容做出贡献,主要负责项目纤维环化工艺和设备的匹配研究,建立了红外在线测试技术,监测纤维在纺丝过程中环化程度的变化,开发了“环化-牵伸一体化”工艺及设备等;主要佐证材料:纺科鉴字[2014]55号,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单位名称:东华大学

排名:1

单位贡献:东华大学主要负责项目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总体设计及研究计划的实施,具体如下:以低毒性高纯度的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详细研究了聚合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实现适应干法纺丝技术要求的高分子量、高均匀性纺丝溶液的稳定聚合,为工程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提出并阐明了反应纺丝新原理和新方法,解决了前驱体纤维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聚酰胺酸干法成形动力学模型。采用干法纺丝技术制备纤维原丝,精确地探究了挤出速度速度、喷丝头牵伸比、甬道温度等因素对纤维性能的影响,为连续化稳定制备聚酰亚胺原丝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将纤维后处理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制造相结合,开发出“环化-牵伸一体化”技术,在提高纤维力学性能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制定工程试验方案和方法,攻克了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工艺集成、设备成套及其高效匹配等关键技术,参与生产线的建设和工艺的总体设计,指导年产1000吨耐热性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建设任务。

  

2.单位名称: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排名:2

单位贡献: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的总体设计及研究计划实施,具体如下:提出项目具体方案,并进行论证及组织实施;集合多方资源,建立项目中试平台;提供项目实施的人力、物理、财力等相关要素资源;组织实施项目产业化建设,实现千吨级生产线开车运行;开发后续应用市场,负责项目产品推广应用,使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张清华、王士华、陈大俊与董杰拥有共同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1110354569.4

张清华、王士华、陶明东与詹永振拥有共同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化的聚酰亚胺纤维牵伸方法“,专利号:201210494009.3

张清华、王士华、詹永振、陈大俊、陶明东、郭涛、董杰、赵昕、苗岭以及陈斌共同获“2015年度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到目录

  

项目名称

苎麻生态高效纺织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简介

我国占世界苎麻产量90%以上,故被称为“中国草。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是唯一可进行单纤维纺纱的麻纤,本项目在生态加工、高效制造、细支纤维培育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创新点如下:

1、率先开发了低耗型生物-化学同步脱胶技术。该技术取消了硫酸、水玻璃工艺,减少用水26%、用汽36%、用碱38%,符合生态加工要求。

2、创新开发了高效纱线成形技术。研发了小间距气流槽聚型苎麻长纤专纺装备,成功开发了100Nm纯苎麻纱;发明了具有自捻特征的喷气涡流纺专用空心锭,混纺产品相对集聚纺纱线的有害毛羽降低近50%;研发的高效导流型集聚纺纱技术,集聚负压降低65%以上,集聚能耗显著减小。

3、率先开发了高品质织物成形技术。研发了超声波调浆和上浆装置,浆纱增强率提高10%、减伸率下降50%、毛羽指数减少20%、织造效率提高15%;发明了专用的防稀密路装置和旋转型多梭箱入纬机构,消除了轻薄型织物密度不均匀和布边不平整等问题,下机正品率达95%

4、创新开发了舒适性织物染整技术。研发了专用活性染料及其助剂,染色牢度达到4级以上;研发了专用复合酶制剂和防皱加工技术,面料压缩比功降低27%以上,经纬向缓弹均提高50%以上。

5、创新了苎麻高细度育种技术。采用转录组测序、SSR标记、太空诱变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培育出细度2600Nm以上、原麻含胶低至22%、木质素含量在1.5%的超细度高品质苎麻新品种。

项目成果申请各项专利20件并获授权,其中发明专利国内14件、国外3件;主持或参与制订了苎麻行业标准5项;发表研究论文31(SCIEI收录8篇)。项目三年期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0多亿元,创汇近3亿美元,利润3亿多元。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改善了产品服用性能,改变了苎麻产品结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成果在苎麻行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客观评价

项目采用转录组测序、SSR标记和传统育种相结合,成功培育出了纤维细度由1800Nm提高到2600Nm,原麻含胶率低于22%,平均亩产增产20%的苎麻新品种;开发了“生物-化学同步脱胶”新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开发了梳排式牵切装备,实现了苎麻条的高品质化;设计开发了导流板式集聚纺、气流槽聚型集聚纺装备,纱线平均支数由常规产品36Nm提高至60~80Nm及以上,成功开发出了100120Nm系列精细化苎麻纱线;摒除了采用可溶维纶纺制高支苎麻纱技术,成功研发了导流板型集聚纺技术开发切断苎麻55/45120Nm混纺纱线、气流槽聚型集聚纺技术开发长纺苎麻110Nm纯纺纱线;开发了苎麻上浆专用调浆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高效低耗上浆;开发了轻薄型织物的防稀密路装置等;成功开发了高档系列轻薄型苎麻面料产品;苎麻新技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为常规产品的510倍,能极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果基本解决了制约苎麻行业发展的系列技术瓶颈,极大扩展了苎麻纤维的应用范围,并随着苎麻纤维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苎麻纤维将继续发挥其优良的功能优势,扩大其品种优势、种植优势、产量优势、产品功能优势,加快苎麻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和产业生产线的建立,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项目实施中,培育了一批中青年骨干,2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得硕士学位,8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项目授权14件国家发明专利,3件国外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制定5行业技术标准;发表了33篇科技论文(其中SCIEI收录8篇)

推广应用情况

年产400万米的轻薄型苎麻面料产品生产线已建成投入生产运行,三年共计生产了960万米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新增销售收入近3.07亿元,利税近6144万元,创汇近3.07亿美元。随着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预计每年至少还有15%以上的增长空间。

项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快速脱胶新技术在行业内推广,按年产苎麻10万吨计算,年减少用汽58.91万吨(折标煤8.52万吨),减少用水2486万吨,减少废水排放2810万吨;采用本系列研究成果建设2000万米高档面料生产线,新增年销售收入70亿元,新增利税17亿元。

项目已在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鹰染整有限公司、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四川梓潼林江苎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南昌福德隆实业有限公司、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湖北荆州津津纺织公司、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市马桥纺织有限公司、江西井竹有限公司、武汉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广源麻业有限公司、汉寿德乐有限公司。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发明1带有分散针排的绳状麻牵切细化加工设备 ZL 200810040 753.X

发明2一种错位金属针布CN201110104350

发明3一种喷气涡流纺凹槽型自捻空心锭CN201310254263

发明4一种采用气刺方式提高环锭纱强力的装置CN201110105350

发明5一种纱线在高速气流作用下的毛羽状态测试装置ZL 200910196462.4

发明6防稀密路装置ZL 200810166934.7

发明7苎麻微卫星DNA标记ZL 200510032422.8

发明8一种特高支纯苎麻织物制作方法及其制品ZL 200710035172.2

发明9苎麻条的染色工艺及纺纱的制作方法ZL 201110179694.6

发明10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ZL 200910199280.2

 

主要完成人情况

  

1、程隆棣,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东华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策划了整个项目,是创新点23的重要贡献者。主持承担了高档苎麻条牵切成条装备及相关工艺的研究(支撑材料:国家发明专利“带有分散针排的绳状麻牵切细化加工设备”(ZL200810040453.X),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错位金属针布”( CN201110104350));主持承担了气流槽聚集聚纺、喷气涡流纺苎麻纱专纺装备与工艺的研究(支撑材料: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喷气涡流纺凹槽型自捻空心锭”( CN201310254263)、“一种采用气刺方式提高环锭纱强力的装置”( CN201110105350)、“一种纱线在高速气流作用下的毛羽状态测试装置”(专利号:ZL200910196462.4)及相关研究论文)。

2、荣金莲,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项目总体设计和管理,主要承担项目工艺研究、产学研结合、产业化推进,是专利苎麻湿纺纱的方法及其装置ZL03118259.3、带有分散针排的绳状麻牵切细化加工设备 ZL200810040753.X、防稀密路装置 ZL200810166934.7主要发明人,也是论文“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纺织工艺及产品开发” 《中国麻业科学》2009年第31卷第1期、“80N PTT/R/V混纺纱的浆纱工艺探讨” 《中国麻业科学》2009年第31卷第5期的主要作者。

3、肖群锋,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了项目的技术主持、产学研结合、产业化推进工作,是将企业原创的纯麻织物减量技术应用到复合苎麻产品加工中的发起人之一,对企业屡次刷新苎麻最高支数的世界纪录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并总结了用于超细薄织物的纱线以及麻混纺纱线的生产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以及纺纱技术研究等工作,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是论文23“苎麻低特细薄织物的纺纱生产及质量控制”及“亚麻/苎麻混纺工艺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主要作者。

4、李毓陵,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东华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了项目上浆、织造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主要主持了项目针对纯苎麻、苎麻/棉混纺纱线织造加工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施工作,也是专用浆料经纱上浆的主要研究人员。是专利“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ZL200910199280.2)、“刚性剑杆织机1×8多梭箱机构”(专利号:ZL 200810032648.1)的主要发明人,也是论文“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纯苎麻织物的开发与评价”(上海纺织科技,2012,(3),P44-46)的主要作者。

5、耿灏,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了项目的技术主持、产学研结合、产业化推进工作,是将企业原创的纯纺减量技术应用到复合苎麻产品加中的的发起人之一,对企业屡次刷新苎麻最高支数的世界纪录做出重贡献;研究并总结了用于超细薄织物的纱线以及麻混纺纱线的生产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方法,以及纺纱技术研究等工作,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是论文23“苎麻低特细薄织物的纺纱生产及质量控制”及“亚麻/苎麻混纺工艺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主要作者。

6、陈继无,技术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项目装备改进、产学研相互结合及其产业化,是创新点1的重要贡献者,是在2009年《中国麻业科学》第31卷第4期上发表的“高品质苎麻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

7、揭雨成,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了项目的苎麻高细度育种技术的研发工作,针对现有苎麻纤维粗度大、离散度大、含胶量高等特征,采用转录组测序、SSR标记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培育出细度2600Nm以上、原麻含胶低至22%、木质素含量在1.5%的超细度高品质苎麻新品种,是创新点5的重要贡献者。是“高细度苎麻种质资源筛选研究”《作物研究》2009年第23卷第2期、“苎麻茎皮EST数据库构建及ADF、β-微管蛋白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农业生技术学报》201018卷第2期等的主要作者。

8、严桂香,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参与项目的研发,主要负责项目工艺研究、产学研结合、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生产,是创新点2的重要贡献者,参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加工关键技术”2007BAE47B01)(支撑材料:验收证书“高档超高支苎麻面料加工关键技术2007BAE47B01))国家发明专利:发明6—— ZL200810166934·7“防稀密路装置”专利号,也是在2009年《中国麻业科学》第31卷第1期上发表的“超高支苎麻棉紧密纺纱的开发”及在2011年《中国麻业科学》第33卷第5期上发表的“高支苎麻棉爽丽纱面料的开发”论文的主要作者。

9、匡颖,技术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湖南华升集团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承担项目染整工艺研究的组织及设计,是创新点4的重要贡献者。是专利苎麻条的染色工艺及纺纱的制作方法ZL201110179694.6主要发明人。

10、崔运花,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东华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了项目织造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主要主持了项目针对纯苎麻、苎麻/棉混纺纱线专用浆料的调浆、上浆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施工作。是论文“超声波在调浆中的应用研究”(棉纺织技术,2011,(7),P18-21)、“超声波在经纱上浆工艺中的应用”(上海纺织科技, Vol.41No. 7July2013P27-30212-18)的主要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及其贡献

1湖南华升集团公司,主要贡献:

研究专用苎麻脱胶生物酶制剂,配套研究高品质苎麻“生物-化学同步脱胶”装备,并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实现了高品质苎麻生物化学联合脱胶,实现了高效低耗的目标脱胶(支持:“高效拷麻机”ZL200820165982.5、“带有梳排的绳状麻牵切细化加工设备”ZL200810040453.X、“苎麻麻球”FZ/T31002-2009、高品质苎麻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技术研究,中国麻业科学,2009年第31卷第4期等)。

采用项目成果系统开发了超高支苎麻纯纺、苎麻/棉混纺等集聚纺纱线,开发了基于苎麻纤维的多元混纺亚麻/苎麻、苎麻/Coolmax纱线,解决了苎麻轻薄型织物布面细密纹路的难题,开发了苎麻特细薄织物、高支天然原色苎麻面料系列产品等,实现了苎麻高品质纺织加工(支持:“防稀密路装置”ZL200810166934.7、超高支苎麻棉紧密纺纱的开发《中国麻业科学》2009年第31卷第1期、高支苎麻织物上浆工艺的探讨《中国麻业科学》2010年第32卷第3期、苎麻低特细薄织物的纺纱生产及质量控制《毛纺科技》2009年第37卷等)。

通过对染纱设备的技术改造,成功了突破麻条染色不透等难题,彻底解决了苎麻纱线染色不匀、敏感色上色漏白、色花、重现性差等难题,也显著改善了苎麻面料的刺痒感和抗皱回弹等性能(支持:“苎麻条的染色工艺及纺纱的制作方法” PCT/CN2011/082224、“苎麻印染布”FZ/T34001、“苎麻织物刺痒感评价方法” FZ/T30005-2009、“苎麻印染布”FZ/T3400等)。

2、东华大学,主要贡献:

研究开发了针对苎麻高离散度特征点高性能梳排式牵切技术与装备,成功实现了苎麻长纤维纺牵伸系统无滑溜生产(支持:“带有分散针排的绳状麻纤维牵切细化加工设备及其制品”ZL200810040453.X)。

针对苎麻长纤维纺难以采用现有集聚纺的现状,设计开发了基于气流槽聚的苎麻长纤维专用集聚纺技术与装备,实现了100Nm纯苎麻纱线的制作,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长毛羽测试方法(支持:“一种纱线在高速气流作用下的毛羽状态测试装置”ZL200910196462.4)。

针对苎麻/棉混纺纱线难以获得爽感风格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自捻原理的新型喷气涡流纺装置及相关工艺,实现了苎麻/棉混纺纱线的高效化加工(支持: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错位金属针布”( CN201110104350));主持承担了气流槽聚集聚纺、喷气涡流纺苎麻纱专纺装备与工艺的研究(支撑材料: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喷气涡流纺凹槽型自捻空心锭”( CN201310254263)、“一种采用气刺方式提高环锭纱强力的装置”( CN201110105350)、“一种纱线在高速气流作用下的毛羽状态测试装置”(专利号:ZL200910196462.4))

针对苎麻/棉混纺纱对有害毛羽的集聚效率较低的现状,设计开发了导流板型集聚纺装置,最大化降低了生产能耗(支持:“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Fiber Motion in Condensing Zone of Compact Spinning with Lattice Apron”《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Vol.27-No.5-2011等)。

针对高支苎麻经纱上浆效率低、浆膜质量差的问题,设计开发了高效调浆、上浆技术与装备(支持:“超声波在调浆中的应用研究”《棉纺织技术》2011年第7期等);针对轻薄型面料布边成型不良问题,发明了“一种旋转多梭箱装置,ZL 200910199280.2”,提高了成品的合格率。

3湖南农业大学,主要贡献:

在对苎麻种质资源圃1000余份苎麻种质系统整理和鉴定的基础上,系统鉴定评价了苎麻100余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筛选出了一批特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支持:.新中国苎麻品种演变及其趋势;2008.7,世界农业,17-18中国苎麻种质资源利用研究进展,作物研究,2011,25(6):630-633)

利用我国特有的苎麻种质资源构建苎麻茎皮cDNA文库,并应用EST测序技术获得275条高质量 EST,构建的 EST数据集均已提交 GenBankEST数据(www.ncbi.nlm.nih.gov/dbEST/)公开,该EST数据集将为苎麻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苎麻茎皮EST数据库构建及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DF)β-tubulin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18(2),382-388

克隆了3个苎麻纤维素合成酶基因:BnCesA1BnCesA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以及BnCesA6的部分序列;研究了苎麻纤维素合酶基因BnCesA1 BnCesA3 BnCesA6在纤维细度不同的代表苎麻品)中的表达的规律。构建了BnCesA1BnCesA3的过表达载体,BnCesA1和和BnCesA6RNAi

载体。并导入农杆菌,为进一步做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支持:苎麻纤维素合酶基因BnCesA1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_,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 13(2),851-857

创新了苎麻高细度种质和种质创新技术。针对现有苎麻原料纤维粗度大、含胶量高等特征,采用转录组测序、SSR标记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培育出细度2600Nm以上、原麻含胶低至22%、木质素含量在1.5%的超细度高品质苎麻。(支持:植物2n配子诱导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物研究,2011,25(6):599-6032012,40(17):9206-9208湘饲纤兼用苎1号,湖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XPD014-2014)

完成人合作关系

隆棣教授根据依据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与荣金莲、李毓陵、陈继无、严桂香、崔运花等共同申请国家支撑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肖群锋、揭雨成、匡颖、耿灏分别就各自承担的任务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在程隆棣教授指导下,在工艺规范问题、企业标准制定方式、技术推广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共同获得了行业联合会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录

项目名称:高性能篷盖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是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的重大创新。

篷盖材料是集纺织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科学为一体的织物增强柔性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体育及商业公共设施、交通、航空航天、军事、能源、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很多产品需要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长期使用,对篷盖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性能篷盖材料生产技术都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因此新型高性能篷盖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变得尤其重要,本项目也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编号:2011BAE10B02)。

本项目主要围绕高性能篷盖材料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展开,攻克和掌握了轻质高强自清洁PTFE膜结构材料、长久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生产加工核心关键和全套生产技术,全面实现了新型高性能篷盖材料国产化。主要技术及创新成果包括:

1)攻克了轻质高强自清洁PTFE膜结构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创新了4微米超细玻纤的织造技术、玻璃纤维基布热处理技术;自主开发了浸渍涂层配方、多次烘焙和烧结涂覆工艺。提高了膜材的强度、柔软性、耐折性和透光性等性能。在浸渍过程中,首次将高温压延技术集成应用于对涂层复合材料进行连续热压处理,涂覆液含固量梯度设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可靠性。设计了高速浸渍的传动形式、张力控制、联动和平衡系统,生产线速度提高了4-5倍,综合能耗下降30%以上。

2)创新开发了低温PTFE膜结构材料全套生产技术,比常规PTFE的烧结温度低100以上,实现了安全、节能生产;在国内外首先实现了低温PTFE功能膜结构材料产业化。

3)突破了全套长久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的涂层、压延复合加工技术。采用涤纶机织与经编骨架材料设计、创新粘结剂、水洗前处理及底涂工艺、解决添加物质与糊树脂的相容性,创新了涤纶聚酯增强骨架材料PVC高粘结柔性膜结构制备技术,提升高剥离性效果;创新采用微纳米超细金红石型TiO2光屏蔽剂,优化了PVC膜成份配方及工艺,开发出全套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的涂层、压延复合加工技术,显著提高了其抗老化性能。

4)创新了柔性织物膜材的静、动态加载下力学性能技术理论与评价体系。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柔性膜结构材料、动静态拉伸破环、疲劳蠕变特征、缺口敏感性、加载速度依赖性等参数对其各项性能的影响,解决了柔性增强膜结构复合材料性能模拟的难题,逐步形成了膜结构材料的产业化生产与性能评价体系。

项目实施中,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已授权9项、已公开6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已发表国内外论文11篇,形成硕士学位论文6篇,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及中青年技术骨干;建立了生产能力800m2/年轻质高强自清洁 PTFE膜材生产线2条,建立了1200m2/年高性能抗老化 PVC膜材生产线2条,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项目整体技术鉴定为:项目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项目产品自2011年投放市场以来,已累计生产销售高性能膜结构材料及篷盖材料超过8000万平方米,销售收入达11亿元,利润2.47亿元万元;近3年实现新增产值7.4亿元、利润1.8亿元,出口创汇达7000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课题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产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大创新产品等,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能源等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成果技术对功能性篷盖材料的产业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减少了对国外相关产品的依赖等起到示范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客观评价

项目课题研究了玻纤PTFE膜结构材料增强体组织结构设计与加工、膜材与增强体复合加工关键技术,解决了玻纤预处理、PTFE涂覆和界面性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低温PTFE膜结构材料全套生产技术;自主开发了玻纤热处理技术、浸渍涂层配方、多次烘培和烧结涂覆工艺,提高了膜材的柔软性、耐褶性和透光性等性能。研究了高速浸渍时的传动形式,张力控制、联动和平衡系统,消除了织物拉伸起皱、折痕、变形等影响;针对出现的布面烘干及烧结程度不一致及热效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对烘干区的加热及空气循环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对布面存在污点的问题,开发了适用的空气过滤装置;研究采用了微纳米超细金红石型TiO2光屏蔽剂,优化了PVC膜成份配方及工艺,开发出全套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的涂层、压延复合加工技术。课题技术成熟,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功能性蓬盖膜结构材料的3个示范基地,建立了生产能力800m2/年轻质高强自清洁 PTFE膜结构材料生产线共2条,建立了1200m2/年高性能抗老化 PVC蓬盖材料生产线共2条,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后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其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项目整体技术鉴定为:项目产品达到了国际各类产品先进水平。

该项目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比较,本项目PTFE膜材代表产品H301和日本中兴化成同规格产品FGT-800性能对比(结果见测试报告),其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有些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已授权9项、已公开6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及中青年技术骨干。课题采取产学研结合,产业链配套攻关,组织措施得力。该技术对功能性篷盖材料的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起到示范效应,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功能性篷盖膜结构材料的3个示范基地,已建立生产能力大于800m2/年轻质高强自清洁PTFE膜结构材料生产线共2条、大于1200m2/年高性能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生产线2条。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产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大创新产品等,相关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矿山、沼气、能源等行业。近三年来,项目相关产品经济效益显著,近3年实现新增产值7.4亿元、利润1.8亿元,出口创汇达7000万美元。

2011年投放市场以来,以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质量、低于国外同类产品30%以上的价格、更短的交货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从在单体工程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工程上试用,目前已在单体工程面积100000平方米以上工程使用,项目产品应用的标志性项目包括:自贡南湖体育中心-四川省运会主会场、神华巴彦淖尔能源基地为控制PM2.5建筑蓬膜、哈尔滨阿城体育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2011大运会-大亚湾帆板基地、北京污染土处理场、昆明五腊村轻轨站、韩国中央公园景观工程、Peyong Chang StaidumKwangwon Do, Korea、玖龙纸业污水处理膜加盖工程、炎黄高速中和西城服务区、大连森林动物园表演场等。

以下是近几年典型标志性项目列表。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的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整体技术

2011.1-2015.11

朱其达/

0523-87751139

昆明五腊村轻轨站12000、韩国中央公园景观工程1200Peyong Chang StaidumKwangwon Do, Korea 5000、玖龙纸业污水处理膜加盖工程5000、炎黄高速中和西城服务区11000、大连森林动物园表演场15000㎡,应用情况良好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整体技术

2011.1-2015.11

张迅/

021-58589800*8018

自贡南湖体育中心-四川省运会主会场20000、神华巴彦淖尔能源基地控制PM2.5建筑蓬膜100000、哈尔滨阿城体育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230002011大运会-大亚湾帆板基地10000、北京污染土处理场20000,应用情况良好

徐州新天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PTFE膜结构材料

2011.1-2015.11

尤峰/

13905209191

山东沾化市民活动中心体育场看台工程8600平方米等,应用情况良好

北京泰特隆空间膜技术有限公司

PTFE膜结构材料

2011.1-2015.11

王振/

18611705094

炎黄高速中和西城服务区11000、大连森林动物园表演场15000㎡、吕四渔港120000等,应用情况良好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聚四氟乙烯空间结构建筑膜材的制造方法

中国

ZL200810024535.7

20101201

704040

泰兴市维维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变更后: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维伟

有权

著录变更许可备案

实用新型

一种抗老化蓬盖材料膜结构

中国

ZL 201420235049.0

  

20141126

3940970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沈颖、胡淳、崔鹏、胡炜炜、陈雨航、庄剑青、费毅青、严小玢

有权

发明专利

一种超宽环保装饰膜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中国

ZL 201310007438.8

20151209

浙江明士达经编涂层有限公司

朱静江郝恩全吴远平于华娟吴承农黄强

有权

实用新型

一种整经机筒子架

中国

ZL201220729982.4

20131226

3022986

东华大学

陈南梁蒋金华张晨曙张磊

魏贺贾伟马小飞冀有志

有权

发明专利

一种轻型输送带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1010291480.3

20141015

1498807

东华大学

陈南梁、王亮

有权

发明专利

热塑性聚烯烃类防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0810036002.0

20120704

991060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胡淳曹庆辉李捷钱建华张贤德李平凡

有权

发明专利

环保型复合充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0810204688.X

20101215

716787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胡淳张贤德曹庆辉李钱钱建华李平凡崔鹏

有权

实用新型

一种玻璃纤维内增强聚氯乙烯复合膜结构

中国

ZL 201420225697.8

20140917

3809055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陈雨航、胡淳、崔鹏、樊荣、沈颖、严小玢、费毅青、庄剑青

有权

实用新型

一种车用篷盖材料

中国

ZL201120175332.5

20110525

2061504

浙江明士达经编涂层有限公司(变更后: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朱静江、郝恩全、吴远平、于华娟、吴承农、黄强

有权

著录变更

实用新型

经编内增强型热熔压延复合膜结构材料

中国

ZL201120281180.7

20120418

2167354

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胡淳、崔鹏、钱建华、黄巍、张飚、倪明明、沈颖、王伟

有权

主要完成人情况及贡献

1.姓名:陈南梁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二、三、四均有贡献。负责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的设计、实施工作,负责各工艺研究的协调工作。通过对专用膜材材料,复合工艺和成型制备的研究开发工作,形成了高强自清洁功能性篷盖材料及抗老化膜材成套关键技术,协助项目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完成成果共申请专利4项,发表论文11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6名。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1-12],代表性论文[1-11]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2012年,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开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2014年,2兆瓦及以上风电叶片用玻纤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2010年,数字化经编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2007年,高导湿涤纶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集成开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姓名:李维伟

排名:2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有贡献。负责项目总体计划的制定和协调,具体承担浸渍机组研制任务。针对膜材实际研发过程中织物起皱、折痕、横向厚度偏差较大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出现问题的成因,制订了解决方案,系统地向设备制造单位提出了设计参数,并负责设计图的结构审核,配合设备制造单位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改进等。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实用新型专利[21],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3-14]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姓名:蒋金华

排名:3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二、三、四均有贡献。负责项目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的设计、实施工作,负责各工艺研究的协调工作。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为专用玻纤织物材料研制,复合工艺和成型制备、性能及模型预测等研究开发工作,为织物增强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保证,解决了柔性膜结构复合材料性能模拟的难题。参与指导硕士生6名,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3项。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1-12],代表性论文[35-79-11]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2012年,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开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2015年,2兆瓦及以上风电叶片用玻纤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姓名:胡淳

排名:4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二、三、四均有贡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产业化负责人,负责功能性及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盖材料相关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负责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制备技术产业化,完成了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完成了相关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产品应用市场拓展,完成了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3项,形成专利13项。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815]、实用新型专利[21022-28],代表性论文[6]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姓名:朱其达

排名:5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具体承担涂覆工艺课题的研发任务。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有贡献。围绕提高膜材拉伸断裂强力、撕裂强力、剥离强力等强力指标、改善柔软性,深入分析了温度、速度、张力、加热方式、浸渍形式等对其影响,运用正交试验等方法设计试验,找出了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参与压光工艺的研发。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姓名:郝恩全

排名:6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二、三均有贡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产业化负责人,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相关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负责抗老化PVC篷盖材料制备技术产业化,完成了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参与了轻质高强自清洁篷盖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完成了抗老化PVC篷盖材料产品应用市场拓展。申请专利13项。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6-18]、实用新型专利[929-3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9-20]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7.姓名:汪泽幸

排名:7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二、三、四均有贡献。对本项目的创造性贡献为专用骨架材料研制,性能及模型预测等研究开发工作,从理论上分析研究了织物的结构参数对其各项性能的影响,预测了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为织物增强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保证,形成博士论文1篇、发表论文5篇。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代表性论文[2-379-10]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2012年,航天器用半刚性电池帆板玻璃纤维经编网格材料开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姓名:崔鹏

排名:8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二、三均有贡献。作为项目技术产业化负责人之一,负责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相关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负责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制备技术产业化,完成了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完成了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盖材料产品应用市场拓展。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实用新型专利[21022-28]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姓名:朱静江

排名:9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二、三均有贡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产业化负责人,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相关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负责抗老化PVC篷盖材料制备技术产业化,完成了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参与了轻质高强自清洁篷盖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完成了抗老化PVC篷盖材料产品应用市场拓展。申请专利13项。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6-18]、实用新型专利[929-3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9-20]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姓名:马新龙

排名:10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具体承担压光工艺的研发任务。在本项目技术创造性工作中对创新点一有贡献。围绕提高PTFE涂层密实性,改善膜材表面质量,深入研究了压光过程对涂层密实性和玻璃纤维基布强度(尤其是纬纱)影响关系,通过试验,找出了压光工艺如压力、温度、线速度最佳工艺条件,提出了在下辊包覆一定硬度橡胶的意见,在保证涂层压光效果的同时,将膜材强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创造性贡献及成果见验收报告[附件2]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技术及产业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单位名称:江苏维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排名:1

单位创新推广贡献:为打破国外公司对建筑膜材市场的垄断和技术封锁,在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PTFE永久性建筑膜材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作为公司重点研发课题。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公司抽调了多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膜材研发团队,并从经费、设备、原辅材料组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根据膜结构工程对膜材料的要求和对国外产品性能指标的分析,我们围绕提高拉伸断裂强力、撕裂强度、柔软性等主要指标,从玻璃纤维选择、织物的结构设计、织物热处理工艺、PTFE树脂改性配方及涂层工艺、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基布热处理、烧结过程造成强度损失、表面折痕、厚度不均匀、表面不平整等问题,产品经检测达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示范基地及生产线1条,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49亿元,新增利润达4500万元。项目实施中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1项、已公开6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5名专职技术人员,新增就业人数15人。企业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效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了联合研发基地。课题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及相关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矿山、沼气、能源等行业,多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产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大创新产品等,课题成果技术对功能性篷盖材料的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起到示范效应,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2.单位名称:东华大学

排名:2

单位创新推广贡献:东华大学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系统地完成并突破了负责轻质高强自清洁篷盖材料增强织物材料及柔性膜结构复合材料的成套关键技术。经过各种增强材料结构设计、超细玻纤的编织技术、预处理工艺优化、复合成型工艺、成套制备技术创新等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功能性篷盖膜结构关键技术及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分析增强材料及膜材产品各种力学性能,系统得出了各种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对织物增强膜材的非线性、疲劳等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及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解决了柔性膜结构复合材料性能模拟的难题。完成了PTFE膜材复配优化工艺,抗老化PVC膜材涂层与压延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完成了篷盖材料示范生产线和相关基地建设,成功开发了多种新型篷盖材料。整体项目实施中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1项、已公开2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硕博研究生6名,学术骨干10名,发表论文11篇,项目的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实施的推动作用下,合作单位之间开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极大推动了合作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课题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产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大创新产品等,相关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矿山、沼气、能源等行业,项目打破了技术垄断,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在高技术领域的一个典范。

  

3.单位名称: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排名:3

单位创新推广贡献:作为国内膜结构及篷盖行业具有较强研发创新优势的领先企业,企业主要负责参与了各类新型功能性篷盖材料的研究制备及产业化工作。突破了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及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产业化的成套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应用性极强。课题攻克了篷盖材料增强体组织结构设计与加工、膜材与增强体复合加工关键技术,形成轻质高强自清洁篷盖材料全套生产技术;解决PVC膜材表面活化处理关键技术,形成全套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的涂层、压延复合加工技术;建立高性能篷盖材料性能评价标准技术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功能性篷盖膜结构材料的1个示范基地,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生产线1条。近三年新增产值4.6亿元、增利润1.06亿元,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培养6名专职技术人员,新增就业人数15人。企业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课题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品,相关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矿山、沼气、能源等行业,课题成果技术对功能性篷盖材料的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起到示范效应,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4.单位名称:浙江明士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排名:4

单位创新推广贡献:作为国内膜结构及篷盖行业具有较强研发创新优势的领先企业,企业主要负责参与抗老化PVC膜材研究制备及产业化工作。突破了高性能功能化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及功能性篷盖材料制造产业化的成套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应用性极强。课题攻克了篷盖材料增强体组织结构设计与加工、膜材与增强体复合加工关键技术,形成抗老化篷盖材料膜结构盖材料全套生产技术;解决PVC膜材表面活化处理关键技术,形成全套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的涂层、压延复合加工技术;建立高性能篷盖材料性能评价标准技术。建立了功能性篷盖膜结构材料的1个示范基地,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生产线1条。近三年新增产值1.3亿元,新增利润达2800万元,出口创汇达500万美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及中青年技术骨干。项目攻关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比较,其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企业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了联合研发基地。课题攻关的多项技术成果及相关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篷盖、建筑、环保、矿山、沼气、能源等行业,课题成果技术对功能性篷盖材料的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起到示范效应,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陈南梁,排名1,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论文合著、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论文,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1-12],代表性论文[1-11]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李维伟,排名2,项目负责人之一。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实用新型专利[21],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3-14]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蒋金华,排名3,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论文合著、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论文,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1-12],代表性论文[35-79-11]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胡淳,排名4,项目产业化负责人之一。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论文合著、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论文,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815]、实用新型专利[21022-28],代表性论文[6]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朱其达,排名5,负责涂覆工艺课题的研发任务。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产学研合同、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郝恩全,排名6,负责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相关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6-18]、实用新型专利[929-3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9-20]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汪泽幸,排名7,负责膜材性能及模型预测。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论文合著、共同立项、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论文,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代表性论文[2-379-10]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崔鹏,排名8,负责轻质高强自清洁篷盖材料开发工艺技术研究。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论文合著、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论文,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8]、实用新型专利[21022-28]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朱静江,排名9,抗老化PVC篷盖材料相关产品技术及产业化。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共同立项、共同专利、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专利、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6-18]、实用新型专利[929-34],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19-20]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马新龙,排名10,工程师,负责压光工艺的研发任务。合作时间2010-2013,合作方式包括产业合作、共同获奖;合作成果包括合同,获奖等;证明材料:见验收报告[附件2]、产学研合同、201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回到

  

 

项目名称

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新生产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化开发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生物基纤维工程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日趋匮乏,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寻求可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化纤原料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因而绿色纤维及材料替代石油资源,将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化纤工业协会2012年明确提出:“采用传统方法实现纺织化纤产品的差别化发展已经走到尽头,而新型生物质纤维及其制品将引领化纤工业发展潮流。”

甲壳素是从虾、蟹壳及菌类等细胞壁中提炼出的天然高聚物,在自然界中蕴藏量仅次于纤维素,为第二大生物质资源。壳聚糖纤维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的高分子聚合物,具备优异的广谱抑菌性、生物相容性等生物学特性,因而比纤维素纤维具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明确提出,壳聚糖纤维为再生多糖纤维的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之一。2014年国家发改委将壳聚糖纤维列为八大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集群建设支持之一,2015年又将其列入重点领域“海洋生物基纤维”目录。

世界壳聚糖纤维开发进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专注于服饰领域的研发与规模产业化;第二阶段利用其优异的生物学特性,专注于医卫领域的研发与规模产业化,代表了该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此前壳聚糖纤维开发历程国内外基本保持同步,我公司2013年建成世界第一条“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壳聚糖纤维工业化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在医卫用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国际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研发主要集中于传统纤维表面涂加甲壳素或壳聚糖粉末等,由于未能有效解决构建生产体系所涉及到的四大核心关键技术,因而本项目实施前国际上均未实现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规模产业化。本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了原料来源多样化与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制备技术。脱乙酰度达97%以上,突破了医卫用品对其的限制瓶颈,并实现了生产原料来源的多样化。

2、开发了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纺丝液制备技术。解决了壳聚糖分子糖苷键易断裂与制备过程分子量快速下降的难题;解决了后续加工性能差的难题。

3、开发了医卫用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制备技术。突破了医卫用品须1小时内速效抑菌的瓶颈;解决了纤维均匀性和难以工业化大批量连续纺丝的难题。

4、开发了医卫用速效壳聚糖纤维热风混纺非织造布制备技术。解决了热风非织造布制备和热风非织造布抑菌功能与柔软性之间的矛盾。

本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创了中国生物质纤维材料领域的先河,填补了国际抑菌、抗菌织物之纯天然生物质原材料的一大空白,已申报专利35项(含国际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本项目自2007年建成年产百吨级壳聚糖纤维的生产线以来,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突破口定在“壳聚糖纤维及其制品的产业化”,开始产品推广工作,并与台湾明基、英国Medtrade、韩国JINCOSTECH、北京同仁堂、山东康平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的系列壳聚糖纤维及制品成为这些企业承接出口订单的主要加工原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产品现已在美国、韩国、英国等10余家国外医疗卫生公司,山东、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50余家医卫公司、20万家连锁药店得到了推广应用。成功实现纯壳聚糖纤维及多种壳聚糖纤维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探索出了“1+N”即一个核心材料+N个相关产品的企业发展模式。

本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本技术成果,企业实现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规模产业化,近三年实现销售24.58亿元,利税5.68亿元。

本项目打通了从壳聚糖原料到终端医卫用产品的全产业链,构建了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的新生产体系并实现产业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巩固了我国壳聚糖纤维及制品的国际领先地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化纤行业跨越式的技术进步。

客观评价

1、鉴定评价:

201352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了以蒋士成院士为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鉴定。

鉴定认为:“集成创新了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56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了以蒋士成院士为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与复合非织造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鉴定。

鉴定认为:“针对医卫领域的特殊要求,开发高纯度、速效抑菌壳聚糖纤维生产技术,混合开松、组合铺网、同点异温压轧等工艺和制备关键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查新评价:

20134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中心科技查新报告(13-202)。

查新结论认为:“本查新项目涉及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项目,本委托检索主题涉及的查新点1-4的内容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新颖性。”

20156月,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201436000L060165)。

查新结论认为:“未见与该查新委托项目查新点相同的文献报道,在所查范围内,委托课题的查新点具有国内外新颖性。”

检测评价: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报告(AA13003498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ASH14-017869-001a

按照GB/T20944.3-2008检测结论均为:“除纤维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全部合格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 >99%、大肠杆菌抑菌率 >99%、白色念珠菌抑菌率>99%。”

PONY谱尼测试检测报告(NZAQIQEA31640501

检测结论为:壳聚糖“脱乙酰度99.4%。”

4、专家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推荐评价认为:“开发了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纺丝液制备技术。片状壳聚糖直接反应溶解一体化工艺技术,解决了壳聚糖形成纺丝液体过程中壳聚糖分子链间的糖苷键易于断裂、同时引起壳聚糖分子量的快速下降的难题;高黏度纺丝液均质化复合脱泡技术,解决了后续纺丝过程中加工性能差的难题。”

5、机构与协会评价: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评价认为:“本项目打通了从壳聚糖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构建了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新生产体系并实现产业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巩固了我国壳聚糖纤维及制品的国际领先地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化纤行业跨越式技术进步。”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评价认为:“在企业原有千吨级壳聚糖纤维生产线基础上,构建了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全新生产体系并实现产业化,实现了原料来源广泛化,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跨越式的技术进步。”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

评价认为:“本项目打通了从壳聚糖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构建了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新生产体系并实现产业化。巩固了我国壳聚糖纤维及制品的领先地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针织行业跨越式的技术进步。”

6、奖励评价: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阶段性成果分别获得:

“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

“高性能纯壳聚糖(海斯摩尔)纤维”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与非织造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

7、供应评价:

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合格供应商证明,2014925

质量合格供应证明:“依据航天QJ20012《航天产品用材料合格供应商评价要求》,根据审查结果,贵公司通过了我所科研物资合格供应商的认定,可以向我所提供载人航天器用非金属材料‘CTS-235WH)特种壳聚糖纤维布’。”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自2007年建成年产百吨级壳聚糖纤维的生产线以来,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突破口定在“壳聚糖纤维及其制品的产业化”,开始产品推广工作,并与台湾明基、英国Medtrade、韩国JINCOSTECH、北京同仁堂、山东康平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的系列壳聚糖纤维及制品成为这些企业承接出口订单的主要加工原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国内外新产品展览会、技术推介会、技术研讨会等进行广泛宣传。分别于2012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13年德国Techtextil2013年中国抗菌产业大会、2013年壳聚糖纤维(中国)染整技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纺织创新年会、2014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2015年中国国际非织造材料展览会暨高端论坛,推出新开发的海斯摩尔壳聚糖纤维、无纺布及医卫产品,得到了行业内客户认可,并广泛开拓了医卫用纺织品市场。

产品现已在美国、韩国、英国等10余家国外医疗卫生公司,山东、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50余家医卫公司、20万家连锁药店得到了推广应用。成功实现纯壳聚糖纤维及多种壳聚糖纤维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探索出了“1+N”即一个核心材料+N个相关产品的企业发展模式。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工业化生产纯壳聚糖纤维的纺丝液制备方法

美国

US9017469B2

2015.4.28

-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测定纺织品中壳聚糖纤维含量的方法

日本

特许第5557124

2014.6.13

-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工业化生产纯壳聚糖纤维的纺丝液制备方法

日本

特许第5384772

2013.10.11

-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测定纺织品中壳聚糖纤维含量的方法

韩国

10-1431235

2014.8.11

-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工业化生产纯壳聚糖纤维的纺丝液制备方法

韩国

10-1407612

2014.6.09

-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医用壳聚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0810015053.5

2010.9.22

675557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工业化生产纯壳聚糖纤维的纺丝液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010166861.9

2012.10.17

1063342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测定纺织品中壳聚糖纤维含量的方法

中国

ZL201010159468.7

2012.11.07

1073497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壳聚糖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工业染色工艺

中国

ZL201110100433.0

2012.11.07

1072858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周家村胡广敏

有效

论文

壳聚糖的溶解行为及其纤维研究进展

中国

发表于《中国材料进展》

 

2014.11

3311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完成人:胡广敏

 

主要完成人情况

1、胡广敏:第一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运营师。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技术方案制定,对创新点一、二、三和四均有创造性贡献。主持开发了原料来源多样化与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制备技术、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纺丝液制备、医卫用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制备、医卫用速效壳聚糖纤维热风混纺非织造布制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

2、周家村:第二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创新点一、二、三和四均有创造性贡献。开展了对纺丝级医卫用壳聚糖可控提取、医卫用系列化纯壳聚糖纤维制备、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纺丝工程与全流程节能绿色清洁生产、壳聚糖纤维后加工、壳聚糖纤维制品开发及应用推广等关键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

3、王华平:第三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对创新点一、二、三和四均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从事壳聚糖的提取原理、壳聚糖溶解机理以及纤维柔性纺丝工艺、壳聚糖纤维含水率与纤维结构性能关系和非织造布加工成型理论的研究。

4、张明勇:第四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经济师。对创新点一、二和四有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对纺丝级医卫用壳聚糖可控提取、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纺丝工程与全流程节能绿色清洁生产、壳聚糖纤维热风非织造布开发及应用推广进行技术攻关、现场试验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5、陈龙:第五完成人,东华大学副研究员。对创新点一、二和四有创造性贡献。主要从事壳聚糖的提取原理、壳聚糖溶解机理以及纤维柔性纺丝工艺、壳聚糖纤维含水率与纤维结构性能关系和非织造布加工成型理论的研究。研究温度对壳聚糖溶解的影响,建立了温度对壳聚糖溶解的影响曲线。

6、朱新华:第六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会计师。对创新点一、四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甲壳素提取反应机理,对不同来源原料的进行了微观结构及组成、分子量等分析,参与开发了“三酸四碱”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了凝固温度、凝固浴浓度等条件纺丝液成型的影响;参与开发了平推流高温凝固工艺技术。

7、黄伦强:第七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对创新点二、三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集负压、离心、刮膜、搅拌四种脱泡方式的连续复合式脱泡,开发了高黏度纺丝液均质化复合脱泡技术,参与开发了片状壳聚糖直接反应溶解一体化工艺技术。解决了后续纺丝过程中加工性能差的难题。参与了千吨级壳聚糖纤维生产线的现场试验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8、林亮:第八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工程师。对创新点一、二、三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甲壳素提取反应机理,对不同来源原料的进行了微观结构及组成、分子量等分析,参与开发了“三酸四碱”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关键工艺技术。参与研究了集负压、离心、刮膜、搅拌四种脱泡方式的连续复合式脱泡,开发了高黏度纺丝液均质化复合脱泡技术。

9、张恒:第九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对创新点一、四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不同地域不同种类虾壳、蟹壳的成分组成,参与开发了“三酸四碱”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关键工艺技术。参与建立了速效壳聚糖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多组分交叉受热模型,并研究了纤维质量配比、成型温度、成型时间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参与开发了热风和同点异温压轧联用技术。

10、刘琳:第十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对创新点一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甲壳素提取反应机理建立了吻合壳聚糖脱乙酰反应实际情况的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来源原料的进行了微观结构及组成、分子量等分析,参与开发了“三酸四碱”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关键工艺技术。

11、杜衍涛:第十一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工程师。对创新点二有创造性贡献。研究了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的质子化效应与壳聚糖分子链间的糖苷键断裂的影响因素,参与研究了集负压、离心、刮膜、搅拌四种脱泡方式的连续复合式脱泡,开发了高黏度纺丝液均质化复合脱泡技术,参与开发了片状壳聚糖直接反应溶解一体化工艺技术。

12、陈凯:第十二完成人,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经理。对创新点三、四有创造性贡献。研究了纯壳聚糖纤维对于不同的微生物的抑菌机理,参与制定与实施了壳聚糖在一小时内可以形成的功能基团工艺方案;参与建立了速效壳聚糖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多组分交叉受热模型,并研究了纤维质量配比、成型温度、成型时间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参与开发了热风和同点异温压轧联用技术。

13姚勇波:第十三完成人,东华大学。对创新点三有创造性贡献。参与研究了纯壳聚糖纤维对于不同的微生物的抑菌机理,制定与实施了壳聚糖在一小时内可以形成的功能基团工艺方案。

14、吴开建:第十四完成人,东华大学。对创新点四有创造性贡献。参与建立了速效壳聚糖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多组分交叉受热模型,并研究了纤维质量配比、成型温度、成型时间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参与开发了热风和同点异温压轧联用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贡献

1、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在组织该项目的研发、生产、应用等过程,提供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对项目的研发工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负责对产品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及相应设备改造,实施了千吨级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纤维柔性化制备,建成热风非织造布生产线,并推广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用(止血海绵、高端敷料等)、卫生(面膜、卫生巾、纸尿裤等)、内衣服饰等领域打通了从壳聚糖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开创了面向大健康产业的基础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和深度服务的推广模式,巩固了我国壳聚糖纤维及制品的国际领先地位,有效发挥了生物基纤维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示范作用。

2、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作为该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和政策支持,对项目的按时完成及产业化推广起到了核心与关键作用。东华大学主要负责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壳聚糖的提取原理、壳聚糖溶解机理以及纤维柔性纺丝工艺、壳聚糖纤维含水率与纤维结构性能关系和非织造布加工成型理论的研究。关键技术和技术瓶颈攻克后,东华大学积极投入项目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对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纤维、非织造布中试放大试验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作出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对项目的研发工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负责对产品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及相应设备改造,实施了千吨级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提取、纤维柔性化制备,参与建成热风非织造布生产线,并推广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用(止血海绵、高端敷料等)、卫生(面膜、卫生巾、纸尿裤等)等领域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基于医卫用纯壳聚糖纤维关键技术新生产体系的构建与产业化开发”由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合作完成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2012年从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剥离出来单独成立的,2012年之前的项目进展主体均为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此外,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同开发壳聚糖纤维及其制品,期间承担了“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4115)、“高品质纯壳聚糖纤维与复合非织造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编号2012141)项目。东华大学重点开展了产品机理理论研究,参与了工艺设计与实施、设备研究与开发,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开展了工艺设计与实施、设备研究与开发、产品推广与应用。并分别于2013年完成“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鉴定(中纺联鉴字[2013]35号),同年该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东华大学参与完成人员王华平、姚勇波;2015年完成“高品质纯壳聚糖纤维与复合非织造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 项目鉴定(纺科鉴字[2015]35号),同年该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东华大学参与人员主要有王华平、陈龙、姚勇波、吴开建。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人员为胡广敏、周家村、张明勇、朱新华、黄伦强、林亮、张恒、刘琳、杜衍涛、陈凯。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