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 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幕 东华助力暑期档再添文化新看点

“老九和绸缎局”印花旗袍上的标签有英文标识,体现当时的上海崇尚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颇受20世纪初女学生青睐的“文明新装”是风格简洁的上衣下裙......  

7月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华大学指导,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主办的“开风气之先——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幕。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张庆玲,东华大学副校长赵震,东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崔运花,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出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师生参加活动。

刘承功代表学校向支持本次展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他指出,海派文化延展着历史的底蕴,又闪耀着“摩登”的魅力。本次展览以海派服饰文化为视角,是学校海派文化、海派时尚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部分成果汇报。学校将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领域持续深耕,将丰厚积淀切实转化为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更好体现大学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任小文代表市社联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表示,扎实推进海派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挖掘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上海市社联助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打响上海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性工作。“开风气之先”是海派文化的精神特征,本次展览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有益探索,加深我们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的理解。

开幕式上,任小文、张庆玲、赵震、崔运花共同为展览揭幕。

上海的服饰时尚开中国服饰流行百余年的风气之先,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不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和市民引以为豪的特色标志,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围绕“开风气之先”关键词,共展出实物20件/套,高清实物图片28件/套,晚清民国照片、报刊等图片97张,以文字、照片、实物、图解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近代上海服饰文化的演变和特色。从19世纪中期的“时髦”服饰流行到20世纪初的“摩登”服饰时尚,再到21世纪走向世界的海派时尚,以服饰展现上海海派文化“开风气之先”的独特气质。

由东华大学主办的“海派服饰文化”论坛同期举行,与会专家对海派服饰文化的源流、特性和传承创新中的时代魅力和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增加了展览的学术性与专业性。

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对“海派”京剧、上海各大娱乐场海派舞台等进行分析,展现了清末民初中西时尚结合下的时尚活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服饰时尚的流行情境、各类服装时尚的分析,总结海派时尚的基本特征。“海派旗袍是海派时尚对中国服饰现代化的典型贡献之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刘瑜从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流行背景、典型特征等角度分析海派旗袍的特殊地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涂鸣华以“媒介与时尚”视角切入,认为近代上海时尚传播史是一部媒介变革与社会思潮交织的精彩画卷。解放日报首席记者徐瑞哲从媒体视角,基于新闻报道实例,讨论了海派服饰文化在传播内容、传播手法、传播效能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圆桌对话中,与会专家同现场观众围绕海派文化、海派服饰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等进行了交流。

“开风气之先——近代海派服饰文化展”展期为7-8月,期待更多市民走进社科馆,欣赏近代上海服饰之美,了解在中西文明交融互鉴中造就的服饰文化,感受上海“最佳实践地”的海派气质和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对近代上海服饰时尚研究的展览展现,将中国服饰文化历史基因发扬光大,促进中国服饰时尚进一步走向世界。”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文化自信,服饰先行。主要策展方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充分展现出东华大学在海派服饰学术研究和理论引领方面的优势,不断创新场馆育人模式,助力上海“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工程”落地落实。作为国内服饰文化教育研究重镇,东华大学充分发挥服装、艺术、设计等学科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高校样本”。

撰写:高晨莉 王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