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观点交融的盛会、一场视觉展映的盛宴、一个面向未来的新起点……11月18日-19日,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第十三届年会在我校举行。
(大会现场)
本次年会为推进中国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与跨学科实践,加强学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和我校联合举办,以“新时代·新视野·新影像”为主题。来自全国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的200余位人类学领域专家学者汇聚延安路校区,探讨影视和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此次会议也是影视人类学分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年会。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赵卫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荣书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刘承功、副校长阎林平等出席会议。
刘承功对影视人类学年会在东华大学举行表示祝贺,并指出近年来学校着力探索艺术设计和人文学科融合发展,今后将继续发挥设计、艺术、服饰、人文、传播等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拓展推动相关新兴学科方向的研究合作与数字创新,深化加强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全面落实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的战略合作协议,努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赵天晓在题为“影视人类学的新时代新使命”的致辞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研究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和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的立场上,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影响的影视人类学作品,更好地回应时代对文化建设的要求。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会上,郑茜、阎林平分别代表中国民族博物馆和我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和拓展服饰人类学等新兴学科方向的研究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影视人类学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罗红光,人类学学者、《喜马拉雅深处:陈塘夏尔巴的生活和仪式》作者范久辉分别向我校图书馆捐赠影像文献及著作。
(主旨发言现场)
荣书琴围绕“国家文化记忆实践——以‘中国节日影像志’与‘中国史诗影像志’为例”所作的主旨演讲,拉开了年会学术交流的大幕。她强调,要深入关注研究如何建构中国民间文化、节日志、史诗这样的文本和影像资源,积极推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罗红光在主旨演讲中从元数据采集、词条编码与数码结构、技术与学术等方面探讨社会科学成果数字化建设相关焦点和难点,提出加强元数据库建设顶层设计,实现数字化基础平台高度统一,以利于更快步入社会科学研究数字化时代。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田苗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化保护与图书馆社会记忆功能的拓展。他表示,对非遗传承人的完整口述、非遗实践跟踪记录是非遗记录工程尤其是非遗实践内容记录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探索更为完整、系统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及保护的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影视人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庞涛指出,影视人类学是用影像的方式做关于文化描写及阐释的工作,影像叙事需要从关注叙事的内容、对他者精神世界承载的内容,以及通过故事来建构秩序、促进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这两个维度切入来支撑叙事转向;共同体叙事应该考虑以多元化的叙事来替代唯一性,实现叙事和社会两种知识体系之间的有机融合。
我校服装与艺术学院援藏教师、日喀则市群艺馆副馆长、影视人类学分会常务理事陈坚表示,通过在田野三十年的“深沉厚描”,开启了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借助本次年会搭建的学术平台进一步凝练了“服饰人类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由此将继续努力,在各方支持下积极建设中国民族服饰高校联盟。
(学术论坛现场)
会议期间同步举办4场学术论坛,涵盖“影视人才学理论和实践”“影视人类学新视野”“追思影视人类学卓越前辈”等主题,设置特邀影片展映及学术单元影片展映环节。
撰写: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