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纺织科技新见解学术沙龙在上海圆满召开

2023年10月14日,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东华大学和《纺织学报》编辑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21期纺织科技新见解学术沙龙在上海松江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共同担任领衔科学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刘军、东华大学副校长李炜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齐聚一堂,碰撞思维火花,共同探讨先进非织造制品与技术的难题问题和关键技术,助力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期沙龙围绕先进非织造品与技术的主题特邀了9个主题发言,以此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程博闻教授分享了分离膜非织造支撑体最新制备与应用技术,认为用湿法制造技术前途广,关于膜的孔隙率、孔尺寸及均匀性的研究空间很大,多结构复合技术是未来的研发方向;柯勤飞教授以非织造布作为载体,将其和萱草、薰衣草等香料相结合,满足了健康芳香双导向需求;郭玉海教授(于斌教授)从原料和技术方法介绍了聚四氟乙烯纤维膜功能化整理的最新研究动态;魏取福教授以生物基光动力为驱动在非织造布的抗菌抗病毒方向进行了实践;钱晓明教授解析了制备超细纤维的不同开纤技术方法,其将双组分原料采用机械方式开纤制成了超细纤维;林童教授分享了团队的原创性技术,用纳米纤维膜制成的器件将噪声转化为电能,为改进噪声与电能转换和其它能量收集技术带来了新的启示,该技术可用于废热回收和野外紧急情况下的电力供应;覃小红教授通过对喷头进行改进,从设备上解决了规模化高效制造微纳米纤维的根本问题,实现工艺可控化;王荣武教授通过图像拼接技术,在空间上实现对非织造布的结构复原,高效实用;杨鹏教授则基于蛋白质聚集的功能性涂层实现了以非织造布为载体的防污抗菌等功能,体现了提升非织造载体功能化的新技术方法。

《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俞建勇院士为沙龙做了高屋建瓴性的点评和总结。这一期沙龙的主题发言内容拓宽了非织造研究领域的学术视野,9位专家围绕非织造布的原料体系、制备技术与方法、结构表征以及功能植入问题分享了新观点新思路,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图片

针对非织造材料与技术的科技创新,俞院士给出自己的思考。首先要深度认识非织造材料,把握好定位。非织造材料是源起高效率短流程生产技术的一种全新纤维集合体结构的孔状材料,属纺织生产工艺创新的新领域,颠覆了传统纺织品结构。非织造材料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3个显著特点:对原料的要求不高,可选择性广;加工技术与方法在持续向前发展;应用领域广,尤其是在产业应用上以结构功能材料的载体形式进入到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能源等。

其次是要把握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要坚守技术是本体的理念。高度关注非织造材料的成形技术方法,在基本载体上进行功能的施加,在科学认识结构的导引下进行技术优化。不断拓展非织造材料的应用空间,促进产业化应用。

第三是要抓住创新的主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其中,产品与技术的研发要牢固树立健康环保的意识,融合不能局限于产学研用,还要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第四是要提高科研创新效能。科研创新要拉长长板,突破短板,锻造新板。即进一步发挥我们非织造领域的长处,扩大优势;对不断出现的卡脖子问题持续攻关;尤为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布局科研,在未来抢占先机。

第五是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贡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建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研发模式。只有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才能有技术突破,科研成果即便不能立即转化,也要有应用前景。

最后,学会学术处副处长舒伟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纺织学报》以及将要刊登的“先进非织造品与技术”专栏约稿要求。本期沙龙中各位专家及学者分享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将会刊登在2024年出版的《纺织学报》上,引领先进非织造制品与技术研发方向。

转自中国纺织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