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技厅函[2017]30号)要求,现将我校拟推荐项目“产业用非正交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5月5日至5月11日。
本校教工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处提出。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部门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 系 人:陈 辉 67792023
附件:项目公示内容
科研处
2017年5月5日
附件:
一、项目名称
产业用非正交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
二、推荐单位
东华大学
三、项目简介
产业用非正交编织物主要指采用高性能纤维材料经三维非正交编织技术与装备编织的绳缆、管类、带类、海洋伪装植物等编织产品,这些编织产品具有三维非正交结构,力学性能最优,是尖端国防和重要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如航母舰载机拦阻绳、舰艇绳缆、伞降机降绳缆、海洋军工伪装植物等国防军工领域产品和深海作业绳缆、深海打捞绳缆、船舶码头矿山吊装绳缆、消防管类编织物、海洋渔业编织物、医疗卫生编织物等民生领域产品,尤其近年来在航母工程、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开发的战略下,对编织装备及产业用编织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东华大学与亚洲最大的编织机械企业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了特种非正交编织关键技术,研发出国际首创的特种非正交编织技术与系列成套装备,用于生产具有非正交结构的封闭环形绳缆、大规格超长绳缆、伸缩管类编织物、海洋伪装植物等,以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本项目先后得到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优秀创新团队滚动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产业用纺织装备技术服务团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等支持,经过7年系统研究和联合攻关,形成了特种非正交编织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
项目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为:(1)发明了非正交无接头封闭环编织技术,突破了常规编织只能编织非封闭绳缆的技术局限;(2)发明了恒捻度保持机构和大张力控制方法,避免了编织过程中股绳捻度波动,保证了大规格负载下编织的稳定性和编织物的高品质;(3)发明了仿形变径编织方法和实现机构,实现了大伸缩比编织物伸缩节距在线调控和编织后在线定型;(4)提出多爪协同复合编织概念,设计了多爪钳持系统,实现了多爪钳持与锭子编织-缠绕捆扎-芯模牵引多执行单元精确协同。
项目产品系列成套装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为:(1)非正交无接头吊装绳缆编织角误差±0.5°;(2)大规格重载编织最大编织直径200mm、最大无接头编织长度2000m±0.1m,编织股绳捻度波动为0;(3)伸缩节距调控精度±0.25mm,仿形编织相对误差≤5%;(4)漂浮叶长度调控精度±1mm,漂浮叶长出位置精度±1mm。
项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申报发明专利23项,其中已授权12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
项目产品系列成套装备已大规模生产,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为新增产值6.7亿元、利润1.05亿元、税收0.72亿元、创汇0.83亿美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鉴定会的鉴定结论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奠定了国产编织技术与装备在国际编织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主要贡献为:发明了恒捻度保持机构和大张力控制方法,避免了编织过程中股绳捻度波动,保证了大规格负载下编织的稳定性和编织产品的高品质;提出多爪协同复合编织概念,设计了多爪钳持系统,实现了多爪钳持与锭子编织--缠绕捆扎-芯模牵引多执行单元精确协同;编织技术理论研究与仿真模拟;系列成套装备机构创新与控制系统设计。
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为:发明了非正交无接头封闭环编织技术,突破了常规编织只能编织非封闭绳缆的技术局限;发明了仿形变径编织方法和实现机构,实现了大伸缩比编织物伸缩节距在线调控和编织后在线定型;编织工艺与实验研究;系列成套装备试制与规模化生产。
五、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产品已在国内数十家企业推广应用,用于生产深海作业用绳缆、大型船吊装绳缆、直升机吊装绳缆、矿山码头用重载绳缆、深海作业用绳缆、安全绳、降落伞绳、体育用品绳,航空航天线束、汽车总成线束等。应用单位对项目产品的评价为:设备功能和产品具有创新性,编织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在行业有很好的声誉;装备性能稳定、安全、可靠,质量上乘。
六、知识产权情况
编织机传动装置,专利号ZL200510094108.2
一种编织机传动装置,专利号ZL201410295495.5
高速编织机框架锭子结构,专利号ZL201210000211.6
编织机箱体式收线架,专利号ZL201310022891.6
扭绳机摩擦轮传动装置,专利号ZL200910066122.X
编织机过线装置,专利号ZL201310025807.6
编织物变径收线牵引装置,专利号ZL201210314557.3
编织机断线传感器,专利号ZL200910066121.5
编织机自动填充送料装置,ZL201210000214.X
废水处理填料编织机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1110007080.X
特种电缆自动围布填充粘封口装置,专利号ZL201210000205.0
回转体动平衡仪,专利号ZL201210529498.1
七、主要完成人
孟婥,东华大学教授,方案论证、机械系统总体设计。
孙以泽,东华大学教授,方案论证、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季诚昌,东华大学教授,关键专件加工工艺研究。
陈玉洁,东华大学工程师,软件系统设计、仿真研究。
孙志军,东华大学副教授,机械系统设计、动力学研究。
韩百峰,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目组织实施、编织工艺研究。
陈兵,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编织工艺研究、机械系统设计。
刘建峰,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工程师,机械系统设计。
李培波,东华大学讲师,控制系统设计。
郗欣甫,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控制系统设计。
张玉井,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机械系统设计、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