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科技服务信息专递第八期

第 8 期

2015 年 7 月 5 日

•我校召开2015年科研工作会议

内容提要:6月2日下午,我校在延安路校区召开2015年科研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副校长俞建勇、刘春红、邱高、李永智,校长助理卿凤翎等出席会议,各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科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教师代表,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会议由科研处处长季诚昌主持。

•我校召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讨论会

内容提要:6月18日,科研处组织召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讨论会,我校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四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与秘书参加了会议。科研处副处长甘学辉传达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讨会会议精神,并组织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评估规则、《关于规范并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建设的通知》(教技司〔2015〕155号)等文件。

•“东华大学—沛县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我校举行

内容提要:6月19日,“东华大学—沛县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松江校区第二会议室举行。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卫东带领沛县组织部、科技局、发改委以及沛县十几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对接会,我校科研处季诚昌处长及纺织学院、材料学院、机械学院、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的教授参加了会议。

•化工生物学院史向阳教授课题组在纳米造影剂材料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

内容提要:我校化工生物学院史向阳教授课题组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贵祥主任医师合作,利用树状大分子多重独特性质制备了叶酸靶向的、Au/Fe3O4的摩尔比可控的、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Au/Fe3O4复合纳米颗粒造影剂材料。该研究成果还以《树状大分子辅助的Fe3O4/Au纳米复合颗粒合成及其靶向CT/MR双模态肿瘤成像》(Dendrimer-Assisted Formation of Fe3O4/Au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for Targeted Dual Mode CT/MR Imaging of Tumors)为题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之一的《Small》上。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一行来校视察复合材料协同中心

内容提要:6月25日,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一行来校视察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校长蒋昌俊,副校长俞建勇,校长助理、复合材料协同中心主任卿凤翎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俞建勇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内容提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2015年度项目指南,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国家解决先进发动机问题的重大战略需求,旨在揭示燃烧反应和湍流燃烧本质规律,发展湍流燃烧新模型和燃烧测量新方法,促进我国发动机基础燃烧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支撑国家在发动机领域的科技创新。电子材料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8月31日16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内容提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重大研究计划“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2015年度项目指南,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深入探讨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机制,解析干细胞定向分化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深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探索组织修复和器官重建的分子机制及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电子材料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7月10日16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内容提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2015年度项目指南,本重大研究计划以重要模式生物为对象,进行多学科相互交叉,整合多种技术和方法,发现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新的非编码RNA、研究非编码RNA的生成和代谢,非编码RNA参与重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功能,为发现新的功能分子元件及由其引发的新的生命活动规律提供关键信息。电子材料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7月10日16时。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加拿大魁北克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会(FRQNT)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指南

内容提要: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加拿大魁北克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会(FRQNT)科学合作备忘录,在地质与气候变化和光学与光子学领域联合征集资助双边合作研究项目,旨在促进中国科学家与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研究水平。在线申请截止时间:2015年7月2日16:00。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瑞典研究理事会合作交流项目指南

内容提要: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瑞典研究理事会(VR)的双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2015年共同资助中国与瑞典科研人员之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项目。在线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8月28日16时。

 

•关于国家重要科技项目上海市地方匹配资金项目申请的通知

内容提要:为鼓励本市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保障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设立“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地方匹配资金”。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6月30日。

 

•关于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征文的通知

内容提要: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将于2015年11月下旬召开2015年学术年会,现征集年会征文。论文受理截止时间:2015年9月15日。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合作项目指南

内容提要: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双边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共同资助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合作交流项目和双边学术研讨会。经双方协商,2016年度将共同资助合作项目14项。在线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9月8日下午16时。

 

•关于受理2015年度数学天元基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建设项目”的通告

内容提要:为探索符合数学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资助方式,适应数学研究的特殊需求,提升中国数学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征集2015年度项目申请。在线申请截止时间:2015年7月31日。

•关于申报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

内容提要: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教技发〔2015〕1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专利技术实施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2015年度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的推荐工作已开始,请有申报意向的老师在7月1日前与科研处联系。

•2015年度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公告

内容提要: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批准,《2015年度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现已发布,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受理2015年度上海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7月10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内容提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开展201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申报截止时间:2015年7月10日。

•关于提名推荐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候选人有关事项的通知

内容提要: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5月21日发布通知,组织推荐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了新增的青年科学奖。网络推荐截止时间:2015年8月1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高铁联合基金”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内容提要:铁路科学研究涉及国家重大公共利益,设立本联合基金旨在发挥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开展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为背景的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工作,推动我国铁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发布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申请截止时间:2015年8月31日16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内容提要: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开展以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工作,提高中国航天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发布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申请截止时间:2015年8月31日16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

内容提要:“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以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与人类视听觉信息相关的图像、语音和文本(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计算模型为研究对象。申请截止时间:2015年8月24日至31日16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二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内容提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公布“十二五”期间第五批19个重大项目指南。重大项目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新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