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火海“烤验”6秒钟 “火衣”到底行不行?新型防火纤维服首试成功(图)
实验前,工作人员为仿真人穿好消防服。
实验中,穿上新型阻燃材料消防服的仿真人被烈焰包围。
实验完成后,消防服未发生材料破损、卷曲收缩。
均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本报讯 (徐瑞哲 向娟 邱登梅)10、9、8、7……倒计时一结束,12支喷火器一起口吐火龙,那位身着消防服的仿真人霎时被3米高的烈焰团团包围。昨天,东华大学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上演“火人”穿“火衣”的惊险一幕——一套自主研发的新型防火纤维服,在自主研发的燃烧环境模拟实验室接受挑战,并通过了测试第一关。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防服面料,甚至缝纫线,都采用高性能纤维,但这种纤维材料多年来受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东华材料学院胡祖明教授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实现“间位芳纶”系列产品的国产化。用它制作的防火服装,短时间内能承受220℃高温,并维持织物形状,不发生融滴现象,而且在近400℃时还会分解形成碳化层,有效阻隔高热量传递。此外,它还能用作高温过滤材料,将火电、垃圾焚烧产生的黑烟“漂白”。
“真金”需要火炼,胡教授遇上了东华服装学院李俊教授,后者新研制的燃烧假人系统正好能为“火衣”提供真实的火场“烤验”。据悉,作为我国首创的仿生 “火人”,这套人体模型根据中国男子体型特征,可模拟站、坐、跑、匍匐等多个动作和姿势,全面测试消防服的“实战能力”。
6秒之后,实验结果揭晓:这身防火服离焰即熄,未发生材料破损、卷曲甚至收缩,表面还结成了一层硬硬的隔热盔质。两位教授对此表示满意,但还要进一步分析测试数据。因为假人的体表如同拼图一般,每个部位都须评估皮肤是否遭到烧伤及烧伤程度,科学测定服装的热防护性能。
(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9月28日 记者:徐瑞哲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中国新闻网]东华大学燃烧试验室:“火人”穿衣走“火海”(图)
实验室模拟消防员的6秒穿越燃烧试验。
燃烧停止,消防服散出一股烟雾。邹瑞玥 摄
中新网上海9月27日电(记者 邹瑞玥)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近日在上海东华大学建成。记者27日实地探访这个实验室,感受了在高仿真的模拟火场环境中,对消防服成衣的燃烧测试。
在实验室里,身着全套防护服、佩戴头盔、手套的燃烧假人,在12支喷火器的作用下,瞬间被三米高的烈焰包围。隔着厚厚的钢化玻璃,依然能感到烈焰铺面。6秒钟后,喷火器关闭,防护服也随之停止燃烧。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燃烧假人。在火场的高危环境中,优良的防护装备能有效降低对消防员、逃生者的伤害。以往测试一般使用面料燃烧实验,但该实验无法反映其对人体作用的实际效果,容易在使用中造成防护不足。用燃烧假人模拟火场环境进行实验,可更好地了解防护服的使用效果。该实验室是国际上首个火场人体全身防护装备燃烧实验室。
据悉,该假人完全模拟中国人体型构造、可在不同活动姿势下精准感知高温热流、精确报告身体皮肤烧伤程度。此外,它的关节均可调节,可模拟消防员的人体活动。李俊说,这将有助于研究者根据中国人的身体特征,对救援活动中易拉扯的服装部位、易导致面料空隙的部位作进一步改善。
据了解,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随后将对假人经燃烧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当天用作测试的防护服,正是目前上海消防机构使用的防护服。
研制防护服面料的东华大学化学纤维研究所所长胡祖明笑言,面料研发和燃烧试验,正如“以彼之矛,攻彼之盾”。通过要求逐步升级的燃烧测试,研究者将更科学合理设计热防护装备,有效遏制火灾、战场和热辐射等危险环境对人体造成的热伤害。
据悉,最近东华大学研制成一种名为“间位芳纶”的高性能纤维,该材料可有效隔热、阻燃,多年来一直受发达国家市场垄断。该材料不仅可用于防火,也可作为电器绝缘的材料,被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和电子通讯等领域。(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9月27日 记者:邹瑞玥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香港大公报]国产「燃烧仿生假人」诞生
图:内地研制的「燃烧假人」在模型设计、传感器可靠性、火场环境模拟性等方面均优胜于外国同类产品本报摄
在逾千度的火场高温中,毫发无损地走个来回,并全身而退,这并非天方夜谭。记者27日从上海东华大学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燃烧环境模拟实验室」获悉,由内地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中国首个「燃烧仿生假人」已获成功,其可控性、运动模拟性、完整测试性等均领先外国同类产品。
「『燃烧假人』其实就是穿戴全套防护服,置身火场进行燃烧试验的仿生人体模型,它能模拟检测出其穿戴防护服在火场环境中对人体的真实保护程度。」主导科研团队研发「中国燃烧假人」的东华大学李俊教授说,作为生物人体的「替身」,科研人员可借助「燃烧假人」身上附带的135个传感器,模拟检测功能性防护服包裹下的「皮肤」表面热流量数据,并结合「皮肤」烧伤评估模型,检测出「人体皮肤」可能受到的烧伤级别,从而更科学、定量地评估被测防护服的整体热防护性能。
自主设计青出于蓝
李俊告诉记者,除中国外,目前掌握「燃烧假人」技术的仅美国、加拿大、日本和瑞士四国,虽然上述国家亦研发了同类产品,但中国自主设计的「燃烧假人」,在模型设计、传感器可靠性、火场环境模拟性等方面均优胜外国同类产品。
记者在东华大学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看到,「燃烧假人」高约175公分,漆黑的身体上分布著135个高温传感器,而假人四周则安装了六组共12只喷火枪。李俊说,每个喷火器可在三秒内喷出三米高的火焰,试验时假人要经受平均每平方米84千瓦热流量的10秒轰燃,「喷火枪工作时假人身边的空气温度可达800度,但我们并不担心,因为这个『烈火金刚』能抵御1400度的高温」。
假人可做多个姿势
据了解,「燃烧假人」完全按中国男子的体型特征设计,其肩、颈、肘、膝等关节均可自由活动及调节,模拟火场试验时,假人可做出站、坐、跑、匍匐等姿势,「救援人员在火场中是运动的,如此设计更贴近火场救援的真实环境。」李俊说,「燃烧假人」是东华大学研制出的服装仿生假人家族中的最新成员,其兄长包括「神五假人」、「神七假人」等,「通过假人来模拟火场环境,不仅能充分研究防护服的阻燃与传热特性,同时还可以对人体组织烧伤进行生物物理分析」。【本报记者倪巍晨上海二十八日电】
(来源:香港大公报 日期:2011年9月28日 记者:倪巍晨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新闻晚报]东华大学研制国产防火服接受“火场”考验(摘录)
目前全国已经有一万名消防队员拿到或即将拿到这一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由高性能纤维制成的防火服 何雯亚 摄影
晚报记者 张茜茜 报道
一般灭火队员在火场遇难,不少情况下防火服都已烧坏。如何才能让消防员没有后顾之忧地去灭火救人呢?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为之不懈努力。昨天,东华大学进行了国际上首次火场人体全身防护装备的仿生实验,实验样本为该校研制的高性能防火服,目前已经投产。
替身着国产防火服仿真作业
昨天,在东华大学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的封闭玻璃幕墙里,“东华火人”已经准备就绪。只见它身着一套黑色的防火服,佩头盔、扎腰带、戴手套,并已穿好防护靴,全副武装等待一会儿的模拟作业。在它的周围,一共有6组12只喷火器,能逼真模拟真实火场危急状态的爆燃闪火。
“‘东华火人’是该校历时3年研究,制造的我国第一个燃烧假人,它模拟了中国人体型构造、可在不同活动姿势下精准感知高温热流、精确预报身体皮肤烧伤程度。这一燃烧假人和这个高仿真模拟火场高危环境的燃烧模拟环境实验室一起,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教授介绍,一会儿要进行的是国际上首次火场人体全身防护装备的仿生实验,“燃烧假人”作为生物人体的替身,工作人员通过采集假人衣下皮肤表面的热流量数据,结合皮肤烧伤评估模型,报告人体皮肤可能受到的烧伤级别,从而科学、定量地评估被测服装的整体热防护性能。实验结果将客观反映该校研制的高性能防火服的实际防火效果。
站在李俊教授身旁的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胡祖明教授,正是他带领的团队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了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间位芳纶”这一高性能纤维。此次参加实验的“东华火人”身上的防火服装正是由胡祖明教授研制的“间位芳纶”制作而成。目前,这一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防火服已经投产,全国已经有一万多名消防队员拿到或即将拿到由这一高性能纤维制成的最新款防火服。
“过去受实验条件限制,防火服的效果仅针对面料本身做过实验,穿在假人的身上接受高温爆燃考验的实验,尚未有过。 ”胡祖明教授用了“忐忑”两个字来形容实验前的心情。
防火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实验很快开始,只见在10秒倒计时后,所有喷火器一齐点火,12条火龙腾空而起,身着防火服装的“东华火人”瞬间被高达3米的烈焰吞噬。整个喷燃过程长达10秒钟。
喷燃结束后,记者见到,防火服表面只有略微变黑。而从一旁的监控屏幕上看到,在对燃烧假人的全身135个安装传感器的部位的电子监控显示,“火人”仅右手部位有些烧伤,头盔因为对爆燃防护能力有限,面部也有些烧伤,除此以外,一切正常,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现在防火服上采用的是单层手套,从这次实验结果来看,防火服上的手套还要稍微加厚一些。在改进后,我们还将进行第二考、第三考,届时我们将设计更高的难度,比如增加喷火炮,延长喷火时间等。以此来促进我们不断改进对防火服的研制。 ”胡祖明教授说。
李俊教授表示,之所以要进行此次实验,旨在为今后高性能防护装备在高危环境下作业,提供研究的基础数据和材料研制的依据。
专家表示,高性能防护装备的研究其实是一整条产业链,既要从纤维层面研究如何提升织物性能,也要从服装设计等层面思考如何改进结构,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护服检测系统,不断发现现有装备的不足,不断加以完善。
(来源:新闻晚报 2011-09-28 记者 张茜茜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
-----------------------------------------------------
SMG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青年报、天天新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科学时报、Shang Daily、中国经济网、上海商报等同步报道